M型连接器是一种常用的圆形电气连接器,具有圆形的接插点或插针。根据连接器外径尺寸区分有M8、M12、M23连接器等规格,芯数覆盖2芯到32芯。常见M12芯数范围2芯到17芯,从早期的简单电路连接,逐步发展到支持万兆级数据传输。
电子谷部分m12连接器(成型式、面板式等)
在相同标准下,芯数越少功能越单一,芯数越多越能满足复杂的信号与电力传输需求。如3芯M12连接器通常只能在一些简单的设备中传输电源或信号,如小型家电的电机控制,3芯、5芯连接器就可以满足电源传输和基本控制信号的需求。
17 芯M12连接器常被用于工业自动化的多信号并行传输场景中,在工业机器人的关节部件,17 芯配置能同时承载伺服电机的驱动信号、编码器位置信号、传感器反馈信号等线路,保证机器人高精度运动的同时还能对多维度信号进行同步传输。因此,在选择连接器时,需要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确定芯数。
而最开始的M12连接器并不像现在这样无所不能,最早M12 连接器是德国连接器公司 Lumberg 在1985年推出的旧RK30传感器连接器的防水替代品,以3-4 针为主,用于简单的传感器和电源传输。
2000 年前后,工业以太网向千兆升级催生 8 芯设计,早期 3-4 芯仅满足点对点信号传输,而工厂设备联网需求推动全双工通信,因此8 芯 M12 通过优化屏蔽适配 1Gbps 速率,成为 PLC 与现场设备的联网核心。
随着工业数据量爆发式增长,像机器视觉系统产生的海量图像数据,需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,2010 年后,M12-8 芯(X 编码)被设计应用于万兆工业以太网等场景。
同时,多协议融合也促使芯数进一步分化,比如 5 芯因 EnDat2.2 协议普及,额外芯线支持高精度编码器的位置与时钟信号传输;12 芯及以上则适配 PoE 技术,实现信号+电源一体化传输,让 M12 连接器更加精准匹配细分领域的技术需求。
5芯M12连接器
不同芯数的M型连接器针对多元化使用场景和专业化功能又逐渐分类出A/B/C/D/X/K/L/S/T编码,不同编码对应不同的连接器需求,以M12连接器为例:
M12-4 芯(D 编码)用于 PROFINET Cat.3 网络节点和现场总线设备级环网,像工厂里众多的传感器、执行器通过此类连接器接入工业以太网。
随着工业生产对设备运行精度要求提升,M12-5芯适配绝对值编码器(EnDat2.2 协议),精准反馈设备信息,代表着工业控制向高精度方向发展。
8芯M12连接器
如今M12以太网连接器,在高宽带需求场景中多采用常见 8 芯设计,这类连接器线束因为芯数增加,同时也要满足对耐油、抗弯折、强屏蔽的严苛要求,往往线缆相对较粗。设备间狭小区域容易布线紧张,且后期维护也有一定影响。
如果发展出特殊的信号传输技术,用2芯就能达到 100Mbps 甚至 1Gbps 的传输速度,用低芯 M12 连接线束就能对接以太网连接器,那样线缆就会更细,安装和维护都方便了;铜材用量少了,成本也能降下来,还能节省安装空间。
业界领先的连接方案生产商,电子谷以 18 年技术沉淀为根基,携150余项专利认证及完整高效的连接器产线,依托专业工程师团队可根据客户各种个性化连接需求,快速提供解决方案。